5月13日盘后,港股上市公司中国抗体制药(03681)发布了股权配售公告。公司与26名独立第三方认购人订立协议,认购公司股份合共112,810,817股,每股认购价为港币1.10元。较当日公司在联交所交易的收市价格1.24港元折让约11.29%。
认购股份约占公司于公告日期已发行股本10.33%,亦即经发行认购股份后扩大的总股本的约9.37%。于完成后,认购事项所得款项总额合共将为1.24亿港元。
根据公司披露,拟将所得款项净额用于以下用途:
(1)45%用于SM17的研发及临床项目以及潜在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中国进行特应性皮炎的皮下桥接研究及二期临床研究,以支付试验费用、相关生产成本及相关雇佣成本;
(2)20%用于目前不在公司的产品线内的新候选药物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相关生产、注册申报的准备工作及相关雇佣成本,以使公司的产品组合多元化,以及用于新候选药物的IND申报准备工作,特别是用于临床前研究、生产成本及相关雇佣成本;及
(3)35%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中国抗体制药”是聚焦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疗法的“第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公司的愿景是凭借在香港的创新研发展团队及在中国的生产能力,致力成为开发创新药物以填补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全球领先生物制药公司。
公司股份于5月14日高开12.9%至1.4港元,收市价为1.26港元,较上一交易日涨1.61%。
1 SM17: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同类最佳”药物
首先有必要解释的是,此次公告中提及的药物“SM17”及其一系列适应症,尤其是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概念及其简单的病理学常识。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据统计,全球AD患者数至少2.3亿人,其中中国AD患者数量超过7000万人。而中重度占比来看,中国为28%,美国为40%。庞大的患者群体提供了潜在的巨大的
5月13日盘后,港股上市公司中国抗体制药(03681)发布了股权配售公告。公司与26名独立第三方认购人订立协议,认购公司股份合共112,810,817股,每股认购价为港币1.10元。较当日公司在联交所交易的收市价格1.24港元折让约11.29%。
认购股份约占公司于公告日期已发行股本10.33%,亦即经发行认购股份后扩大的总股本的约9.37%。于完成后,认购事项所得款项总额合共将为1.24亿港元。
根据公司披露,拟将所得款项净额用于以下用途:
(1)45%用于SM17的研发及临床项目以及潜在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中国进行特应性皮炎的皮下桥接研究及二期临床研究,以支付试验费用、相关生产成本及相关雇佣成本;
(2)20%用于目前不在公司的产品线内的新候选药物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相关生产、注册申报的准备工作及相关雇佣成本,以使公司的产品组合多元化,以及用于新候选药物的IND申报准备工作,特别是用于临床前研究、生产成本及相关雇佣成本;及
(3)35%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中国抗体制药”是聚焦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疗法的“第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公司的愿景是凭借在香港的创新研发展团队及在中国的生产能力,致力成为开发创新药物以填补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全球领先生物制药公司。
公司股份于5月14日高开12.9%至1.4港元,收市价为1.26港元,较上一交易日涨1.61%。
1 SM17: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同类最佳”药物
首先有必要解释的是,此次公告中提及的药物“SM17”及其一系列适应症,尤其是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概念及其简单的病理学常识。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据统计,全球AD患者数至少2.3亿人,其中中国AD患者数量超过7000万人。而中重度占比来看,中国为28%,美国为40%。庞大的患者群体提供了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
然而,针对特应性皮炎的传统治疗方法,截至目前,仍以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甚至抗生素等副作用偏大的药物为主。而中国抗体制药公司研发的新药“注射用人源化抗IL-25受体单克隆抗体”(中国抗体产品管线编号“SM17”),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全球首创的特效药。
SM17的药理学原理不难理解。
人体的免疫细胞在受到一些化学物质的刺激之后,会产生免疫物质,这些促进免疫细胞产生免疫物质的化学物质称为“警戒素”。免疫细胞表面接受警戒素刺激来释放免疫物质的结构称为“靶点”。而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功能失调时,警戒素会过量释放,导致免疫物质过度释放。这些过量的免疫物质就会伤害正常的机体组织,产生病症。
导致特应性皮炎的过度释放的警戒素是IL-25,而接受该警戒素的免疫细胞是ILC2或Th2。ILC2或Th2细胞接受IL-25的刺激之后,过度释放免疫物质IL-4、IL-5、IL-13等等,这些物质会导致患者皮肤瘙痒,以及哮喘等周边症状。
而中国抗体所研发的药物——SM17,可其通过抑制IL-25结合ILC2及Th2上的受体结合后的一系列反应,从而抑制下游信号通路的IL-4、IL-5、IL-13。通过这一作用机制,SM17可以能有效减少炎症反应并促进皮肤修复。
2国际大型药企的收购兴趣浓厚
近年来,特应性皮炎(AD)是国际医药巨头关注的众多领域之一,这使得关于AD药物的研发竞争日趋激烈。而近期的一些大宗交易反映出一个趋势,即只要候选药物具有显著的差异化,则巨头药企就会竞相出价收购。
例如于2024年5月,Yellow Jersey(Numab)与强生(JJ)达成一项价值12.5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涉及药物NM26(IL-4R + IL-31),该药物目前处于一期临床试验阶段。同期,Proteologix与强生达成价值8.5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涉及PX128(IL-13 + TSLP)和 PX130(IL-13 + IL-22)这两项药物,其中PX128准备进入一期临床试验,PX130 处于临床前阶段。
目前,国际主流关于治疗AD的药物的研发趋势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寻找上游靶点,例如礼来的 Ucenpruart 靶向 CD200R,处于二期临床试验阶段,作用于上游靶点;辉瑞的 PF-07242813 靶向 CD1a,处于一期临床试验阶段,同样针对上游靶点。其次是开发快速有效的止痒药物,实现快速有效的治疗效果。
此外,安全性和耐受性更好的生物制剂也是主流研发的重点。例如辉瑞有几种化合物(PF-07264660、PF-07275315)将旧靶点(抗 IL-4/IL-13/IL-33、抗 IL-4/IL-13/TSLP)进行组合,试图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均处于一期临床试验阶段。高德美(Galderma)的尼莫珠单抗靶向 IL-31R,处于注册阶段,旨在通过止痒快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中国抗体的SM17就是这样一种满足大型药企口味与战略布局重点的 “同类首创” AD特效药。SM17在一期/概念验证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它具有卓越的止痒效果(弥补了度普利尤单抗的关键缺陷)、强大的皮肤愈合 / 清除能力,以及良好的安全性数据(与乌帕替尼等 JAK 抑制剂不同)。
且SM17具有高收入潜力,是治疗AD的市场前三的药物类别之一,且目前没有其它疗法能在速度、安全性和疗效上同时表现卓越,以及成为 “同类首创” 且有 “同类最佳” 潜力。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罕见的优秀组合。
鉴于大型制药公司近期的交易热情,尤其是对利润丰厚市场中具有差异化机制的资产的青睐,因此像 SM17 这样在疗效、安全性和速度方面都有 “同类最佳” 潜力的疗法,无疑将引发更激烈的收购竞争。
关于SM17的预期开发以及商业化策略,包括适应症优先级,目前中国抗体仍在逐步明确中。虽然目前SM17的发展阶段仅处于概念验证与一期临床,但其针对AD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初步数据展现出足够吸引人的临床特征,这对于即将到来的专利权出售与商业化进程,是非常有利的。问题不在于大型制药公司是否会追逐这样的资产,而在于竞价会达到多高。
3 中国抗体丰富的产品管线
中国抗体自成立以来,专注于研发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建立一条以单抗为基础、可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的生物制剂和新化学实体(NCE)的产品管线。
公司的旗舰产品舒西利单抗 (Suciraslimab,SM03) 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以及其他免疫性及神经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阿尔茨海默氏症导致的轻度认知障碍、以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潜在全球首创抗CD22单抗药物。
据公司于2023年4月26日的公告所公布,舒西利单抗(SM03)在中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3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其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于2023年9月获中国国家药监局受理,以批准舒西利单抗的商业化。如无意外情况,则药品的商业化一般出现在提交BLA后的12至18个月。
SM03在中国内地的生产基地位于海口,该生产基地的临床现场检查及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均已于二零二四年一月完成。
(公司产品管线全景图)
除旗舰产品SM03与SM17之外,另一款主要产品SN1011,是第三代可逆共价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SN1011在对潜在长期治疗慢性免疫紊乱患者方面展示出高靶向选择性且具备持久可控的药效以达到卓越疗效及良好安全性。
目前,SN1011已获得国家药监局4个IND批准,包括治疗SLE、天疱疮、多发性硬化症(MS)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于2021年,我们与云顶新耀订立授权协议,对外授权SN1011治疗肾脏疾病的全球开发及商业化权利。于2024年12月,云顶新耀公布其正在中国进行的EVER001(即中国抗体的SN1011)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1b/2a期临床试验的初步分析取得积极结果。
此外,其他在研药物SM06是第二代抗CD22抗体,是舒西利单抗的人源化变体,具有与舒西利单抗相似的作用机理。据中国抗体公司内部体外研究表明,SM06在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方面疗效可能更强。该药物正处于IND研究阶段,且目前正处于临床研究的优化过程中。
4 伟大的愿景与坚实的能力
2024年,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上海女士沙白白在瑞士实施安乐死,该事件一时间引发了网络上的巨大轰动,但其背后的无奈事实是,人类目前对SLE这个疾病暂时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事实上,更广义来讲,所有的免疫性疾病,人类的传统治疗方法都只有采用激素等缓解症状的姑息疗法。而想要从根本上战胜免疫类疾病,单克隆抗体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基于对中国抗体公司的产品管线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公司目前的几款主要产品的适应症中,不仅涵盖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还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阿尔茨海默氏症导致的轻度认知障碍、以及前文中反复讨论的特应性皮炎。
这些疾病几乎每个都长期困扰人类,而且人类目前并无有效疗法。可以设想,如果这些疾病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或控制,那么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而中国抗体制药公司,正是怀抱这样一个伟大的愿景,一步步走到今天。
当然,能够使伟大的愿景付诸现实的,是与之相应的科研实力。
公司主席兼CEO梁瑞安博士,在分子免疫学及治疗性单克隆抗体领域拥有逾30年经验。于加入本公司前,梁博士自2000年9月至2003年8月担任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院长。梁博士自2001年2月至2004年1月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客座教授。
梁博士亦自1989年至1991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自1991年5月至2000年8月或前后,在美国一家领先抗体药物偶联物公司Immunomedics, Inc. 担任多个职务,包括分子生物部副总监及生物研发部行政总监。其中,于1996年10月,梁博士获委任为Garden State Cancer Centre的分子医学及免疫学中心的兼职助理成员。
公司的研发人员团队学历极高。截止到2024年底,公司的40位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到3/4。
而就公司拥有的发明专利数目而言,截至2024年底为91个,较一年前的35个有大幅增加。可见公司具有坚实的科研能力。
公司目的产品目前尚未实施商业化,但是基于已完成的试验所呈现的结果,公司的药品在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适应症的广泛性为公司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公司的产品未来走向商业化的进程以及在商业上创造的价值,将会是令人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