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备受关注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结束,随即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根据联合声明,中美双方同意相互取消91%的关税,保留剩余10%的关税;美方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方也相应暂停实施24%的反制关税。
与此同时,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就经贸领域各自关注的问题保持密切沟通。
5月1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称,为了落实中美经贸高层会谈的重要共识,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5月14日12时01分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
实际上,今年4月以来,中美一共互相加征了3轮关税,最终美国对中国征收关税高达145%,中国反制征收125%关税。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美高额关税严重损害双边正常经贸往来,严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本次会谈达成了联合声明,是双方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迈出的重要一步,为进一步弥合分歧和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对全球市场来说,中美会谈取得阶段性成果,无疑是利好消息。那么,此次会谈过后,中美进入下一阶段磋商,会分别对其它国家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产生什么影响?全球的贸易走向和格局如何演变?
对此,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梅新育。
梅新育表示,中美贸易磋商是一场“持久战”,这一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在这场长期的博弈中,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将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目前中美经贸会谈已取得第一阶段胜利,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格局或现‘跟风中国’效应。”
“跟风中国”效应
时代周报: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已达成重要共识,并取得实质性进展。5月12日下午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声明表示,双方同意相互取消91%的关税,暂停90天24%关税,并继续协商解决彼此关切。你认为,接下来中美贸易是什么样的走向?
5月12日,备受关注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结束,随即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根据联合声明,中美双方同意相互取消91%的关税,保留剩余10%的关税;美方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方也相应暂停实施24%的反制关税。
与此同时,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就经贸领域各自关注的问题保持密切沟通。
5月1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称,为了落实中美经贸高层会谈的重要共识,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5月14日12时01分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
实际上,今年4月以来,中美一共互相加征了3轮关税,最终美国对中国征收关税高达145%,中国反制征收125%关税。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美高额关税严重损害双边正常经贸往来,严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本次会谈达成了联合声明,是双方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迈出的重要一步,为进一步弥合分歧和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对全球市场来说,中美会谈取得阶段性成果,无疑是利好消息。那么,此次会谈过后,中美进入下一阶段磋商,会分别对其它国家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产生什么影响?全球的贸易走向和格局如何演变?
对此,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梅新育。
梅新育表示,中美贸易磋商是一场“持久战”,这一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在这场长期的博弈中,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将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目前中美经贸会谈已取得第一阶段胜利,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格局或现‘跟风中国’效应。”
“跟风中国”效应
时代周报: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已达成重要共识,并取得实质性进展。5月12日下午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声明表示,双方同意相互取消91%的关税,暂停90天24%关税,并继续协商解决彼此关切。你认为,接下来中美贸易是什么样的走向?
梅新育:目前,针对本轮的中美关税摩擦,中美的贸易谈判可以说处于初步阶段,要实现真正的双赢,一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谈判中可能会出现诸多摩擦、冲突和交锋,甚至可能出现愤而离场的情况。谈判中断或出现新的报复和反制措施是可以预期的。
自从2018年3月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以来,我就一直在强调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时代周报:你认为本次中美关税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贸易逆差问题、产业竞争问题,还是更深层次的战略博弈?能否从全球经济格局和两国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梅新育:中美关税战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国内的经济运行格局和国际贸易货币体系难以持续。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重构美国财政经济体系和全球贸易——货币体系以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扭转“去工业化”带来的美国经济和社会问题。
同时,他们还意图在税收政策上进行调整,比如提高关税以替代所得税等其他国内税种,从而减少政府对国民生活的干预,建成更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等权利。
当前,美国的财政经济体系以财政和贸易“孪生赤字”和债务扩张为基础,这种扩张模式无法永久维持。特朗普希望通过改革税制和贸易政策等等来调整这种状况,试图通过关税收入替代所得税等,并大幅度放松管制、减少监管,以实现社会氛围的理想化和经济上的“再平衡”。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最大、最成功故事,没有哪个国家比我们更加真诚地希望维护、完善现行多边贸易体系。但是,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现行的国际贸易货币体系能够永久不变。尤其是在全球贸易增长建立在美国逆差、赤字、债务扩张基础上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回顾我国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40年前后,我们经历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巨变;从那时到现在,又过去了近40年,现行多边贸易体系解体风险浮现。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共建“一带一路”的定位是多边贸易体系的“备份”,而非简单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这不仅是对本国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时代周报:此次会谈过后,中美进入下一阶段磋商,会分别对其它国家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产生什么影响?全球的贸易走向和格局将会如何演变?
梅新育:我认为,其他国家(尤其是贸易大国)都在密切关注中美经贸高层会谈的结果,以决定自己的策略。
目前可以说,贸易大国都对贸易体系重构有思想准备,但谁都不愿承担调整带来的负担。美国试图让其他国家承担所有调整负担,但其他国家不可能心甘情愿。中国第一个站出来顶住压力,其他国家虽未明确表态,但行动上会形成跟随中国的效应。这种现象在1997-1998年亚州金融危机时已有体现。
具体来说,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结果就是中国对东亚经济体系的影响力超越日本。当时,面对东亚货币贬值压力,日本顶不住压力随波逐流宣布日元贬值,但中国坚决顶住了,人民币不贬值。尽管当时中国的名义GDP规模还远低于日本,但中国在东亚经济体系的影响力已超越日本。
如今,在贸易体系重构中,中国的表现对全球经济贸易及其他国家的影响将更加清晰。即使在形成新的“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极端情况下,中国主导的平行世界市场也多半比美国主导的更大。
关税下的美国经济
时代周报:关税政策已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全面的负面影响。高盛最新警告称,美国股市面临近20%的下跌风险,经济衰退对股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其首席经济学家更是预计,未来12个月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45%。对此你如何评价?
梅新育:美国股市的潜在风险并非今年才暴露,实际上从2023年、2024年开始已经逐渐显现。
在2023年,特朗普就警告美股危机可能爆发,并希望问题在拜登任内显现,以避免自己执政后承担责任。尽管地缘政治、市场流动性等因素支撑美股维持高位牛市,但市场普遍认为这种状态不可持续,未来可能出现大幅调整或熊市。
对于美股下跌的风险因素,我认为,除了以往就存在的国际货币体系等问题之外,今年以来尤为突出的有“深度求索效应”和印巴冲突。
具体来看,我将第一个因素称为“深度求索效应”,是因为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以深度求索(DeepSeek)等代表性科技成果为例,这些突破不仅挑战了西方在高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还直接影响了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
回顾国际金融史,以往,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体系边缘市场在发达国家、国际经济体系中心市场引发金融动荡,是通过将中心市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拖入危机而引起的。从19世纪阿根廷债务危机拖累英国巴林银行,到1998年俄罗斯违约冲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然而,这次是中国科技进步直接导致西方主要国家的股市出现连续大幅度的下跌。这种现象在工业革命以来前所未有,甚至超过了冷战时期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的影响。
其次是2025年5月7日的印巴空战结果,我认为它进一步加深了美国和整个西方股市可能大幅下行的风险。战斗结果,极大地动摇了西方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因为这种中心地位的基础是其经济和军事优势。而这种动摇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冷战时期苏联武器系统所造成的冲击。
时代周报:彼得森研究所预测,美国通胀率将因此上升1.5个百分点,但产业回流有限。而经济衰退风险可能导致2025年GDP增速下降1.3%,叠加今年美国国债到期的天价规模。你认为这种经济压力会迫使美国调整策略,还是强化其技术封锁替代关税的转向?
梅新育:当前特朗普政府面临诸多风险,如贸易战导致的通胀率上升、产业回流效果有限等。我认为面对这种经济压力,特朗普政府仍会采取“混合战略”来应对。必要时,这种策略会在对外政策做出调整,但其重构国际贸易货币体系和美国国内财政经济体系的目标不会改变。
我认为特朗普的支持基础并不像民主党所认为的那样脆弱,而是具有韧性。尽管存在经济压力,但这些并未显著动摇特朗普阵营的政治基础。
具体来看,民主党长期推行的许多政策,如对非法移民的优待、少数群体优惠特权等 “逆向歧视”,在此前长期社会太平繁荣的基础上,这类政策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民主党增加支持率,但长期来看,必然引发美国社会主体民族、主流群体的反感。这种反感使得支持特朗普的普通民众能够承受一段时间的经济压力,因为他们认为民主党逆向歧视政策损害了美国本土国民和主体民族的基本权益,与贸易战的经济代价相比,他们情愿两害相权从其轻。
与此同时,特朗普阵营通过打击非法移民、驱逐非法移民以及清理选民名单中的外国人等措施,巩固了其政治基础,为明年的中期选举做准备。
因此,在分析特朗普政府采取何种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政治基础。在当前美国的政治体系和规则下,特朗普政府会根据政治基础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但其总体目标不会改变。他将继续采取混合策略,根据形势灵活调整具体政策。
中国需开拓新市场
时代周报:在应对美国关税压力的过程中,此前RCEP的原产地累积规则和电子商务等章节,是否已构建起足以对冲美国关税政策的“制度性缓冲带”?未来应优先升级与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规则对接,还是另起炉灶?在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话语权上还应该怎么做?
梅新育:美国的全面关税政策本质上标志着其退出现行的多边贸易体系。而应对美国关税压力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努力维持尽可能多的美国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积极开拓美国市场之外的新市场,尤其是推进贸易自由化,而不是过度干预。
近年来,通过梳理世贸组织(WTO)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CPTPP、RCEP等)通过的新协议和规则。我发现,无论是WTO的多边体系,还是这些区域经济组织的新协议,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自由化和放松管制的成分不足,而增加的过度管制和政治化内容越来越多。这些新规则本质上是对经济生活施加的额外管制,会增加额外成本和扭曲。这种趋势不符合经济、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反而会抑制经济自由发展的活力。
我认为现行的多边贸易体系已经进入十字路口,如果我们希望主导国际体系的重构,建立新的贸易和货币体系,就必须主导建立一个更符合生产力发展需求、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体系。只有这样的体系才能持久,我们才能真正体现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不是落后的代表。
时代周报:从全球经济的角度来看,中美关税博弈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了怎样的冲击?这种冲击会如何影响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中国应如何在新的产业链布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梅新育:自2018年3月贸易战开始以来,一些企业将部分产能和生产环节转移到了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他们利用中间环节,将产品在东南亚进行最终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市场。
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全覆盖关税政策对这种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例如,美国对柬埔寨、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进口的太阳能产品施加了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新能源产品在东南亚组装后再出口的成本大幅增加,再加上中国在新能源产品和许多制造业产品上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部分产品仍然可以承受。因此,部分产业链可能会回流到中国。
在极端情况下,中美贸易战可能会导致形成新的“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类似于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特别是在IT产品等领域,这种格局可能会更快形成。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朝最好的方向努力,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做好最坏的准备。
从优势上来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4%,相当于日本、德国的三倍,美国的两倍多。这表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以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扩大。美国的进口需求在萎缩,而中国的贸易规模在扩张,这使得中国在组建更大的贸易“朋友圈”方面具有越来越大的战略主动权。
时代周报:有观点指出,此轮关税战有可能削弱美元的国际货币信用,你对此有何看法?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梅新育:我认为,美国的关税战确实会削弱美元的国际货币信用,但我们不能以为国际货币地位给其发行国带来的全部是利益。从特朗普本人到万斯等人,在去年竞选期间就已多次讨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促进、导致美国制造业衰败和实体经济衰退的问题。他们认为,为了振兴美国制造业、实体经济,可能不得不接受美元走弱和美元国际地位削弱的代价。这涉及到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
而随着中国离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地位越来越近,我们需要正视国际货币地位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上千年的古代国际贸易中,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都优先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如北宋时期,与之长期并存的辽国、西夏、高丽、日本等都大量使用宋朝铜钱,信用度远高于当地货币。不过,这种铜钱的大量外流也令宋王朝经济民生受到了很大困扰。
因此,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货币国际化不仅带来利益,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正如历史上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中国货币的世界化地位及其带来的问题一样。所以,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要找到利益与负担之间的平衡点。
印巴冲突有何影响?
时代周报:目前对中国外部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还有印巴冲突。作为两国共同的邻居,印巴边境的不稳定会否影响正在推进的中巴经济走廊“升级版”?
梅新育:印巴冲突的突然停火是因为印度方面权衡了多种因素并做出了两手准备。一方面,印度试图利用此次冲突削弱巴基斯坦实力;另一方面,印度也意识到春夏季节不是发起全面战争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冲突爆发初期,印度迅速采取行动避免了战争的升级。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巴基斯坦的综合国力与印度存在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扩大。到2013年中巴经济走廊提出时,印度的GDP已经是巴基斯坦的7倍多。到去年,印度的GDP已经是巴基斯坦的10.5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如果与印度打起全面战争,肯定是赢不了的。
巴基斯坦最合理的策略就是利用其空军优势,将战斗局限在空战和导弹打击领域,速战速决,取得优势后及时收手。
这是因为巴基斯坦的经济实力有限,无法支持大规模的陆军或海军战争。
关于印巴边境的不稳定会否影响正在推进的中巴经济走廊“升级版”。我认为,对于巴基斯坦的经济建设,中国可以提供一定的扶持,但不能期望仅靠中国援助就能解决巴基斯坦的根本经济问题。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需要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国内和平稳定以及改善营商环境。中国的援助和经济扶持只能起到临时缓解的作用,不能长期依赖。中国民间有句古话,“救急不救穷”,这对于个人和民族、国家都是很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