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

乡村研学游不能缺研少学

经济日报

|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创新发展研学旅游”“鼓励具备研学旅游资源的各类单位提供优质资源,丰富研学旅游供给”。作为一种乡村文旅新业态,乡村研学旅游既能为教育提供独特的载体,也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资源,推动农业旅游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研学旅游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数据显示,研学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1469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2422亿元。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地区以其原生态的自然地貌、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农业乡土资源,为设计研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和宝贵的“基因库”,形成了重庆沙坪坝田园研学、云南墨江非遗研学、浙江余东农民画研学基地等一系列“明星”研学基地,以“农业+研学”“文化+研学”的特有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乡村研学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发布《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2024年印发《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研学旅游产业在政策指引下不断发展并走向规范。聚焦乡村研学旅游,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均将研学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在乡村发展研学基地,打造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国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还明确提出,要重点支持乡土研学,加强对研学基地的研究。

  

  也要看到,部分乡村研学产品还停留在挖红薯、割水稻、掏鸡蛋等初级层面,千篇一律,缺乏在地特色;部分乡村提供的研学产品缺“研”少“学”,高水平的研学教师和合理的课程设计还很缺乏;部分乡村的研学产品在餐饮和住宿等服务配套上仍显不足,旅程的舒适度与安全性有待提升。对此,需从多个角度入手,优化提升乡村研学旅游的产品供给。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