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并入极氪,极氪闪电退市再并入吉利,半年来这一番杀伐果断的操作,李书福归来还是那个“汽车狂人”。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李书福带队直播巡场,并给政府领导做了全方位的展台介绍,在持续多年投入几乎全部精力在办教育、推广甲醇能源后,回归汽车主业的信号明显。

2024年年初的吉利战略沟通会,也是吉利品牌多元化的顶峰时期,旗下拥有吉利汽车、领克、极氪、远程、雷达、LEVC翼真、睿蓝、smart、路特斯9个独立品牌,再加上沃尔沃和极星,提出要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集团”这一目标并不违和。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24年竟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卷”的一年,持续不断的价格战以及销量压力,把众多车企迅速“卷”入生死存亡的淘汰赛阶段。艰难的厮杀数月后,李书福在9月举办的台州车展上宣读《台州宣言》,就此拉开吉利“战略聚焦”的大收缩序幕。
出乎外界意料的是,这次战略收缩的动作如此猛烈,甚至可以说是“彻底”。如果说去年11月领克并入极氪,成立极氪汽车集团,还是吉利汽车与极氪汽车两大集团进行分工上更为明确的划分,今年5月7日,刚刚上市不满一年的极氪公告退市,并入吉利汽车的决定,则让行业内惊叹于李书福“回归一个吉利”的决心和魄力。
要完成这一使命,更离不开“人”的布局。中国经济网独家获悉,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待吉利并购极氪完成后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戴庆将向安聪慧汇报。
如果说2020年的那一次影响深远的架构调整,原吉利控股集团CFO李东辉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拉开了吉利多品牌独立运作单独上市大开资本之门的大幕,这一次安聪慧执掌吉利控股集团,则是生产制造实业本位的全面回归,也是吉利、领克、极氪等几大核心品牌如何协同作战、优势互补的关键落子。
领克并入极氪,极氪闪电退市再并入吉利,半年来这一番杀伐果断的操作,李书福归来还是那个“汽车狂人”。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李书福带队直播巡场,并给政府领导做了全方位的展台介绍,在持续多年投入几乎全部精力在办教育、推广甲醇能源后,回归汽车主业的信号明显。

2024年年初的吉利战略沟通会,也是吉利品牌多元化的顶峰时期,旗下拥有吉利汽车、领克、极氪、远程、雷达、LEVC翼真、睿蓝、smart、路特斯9个独立品牌,再加上沃尔沃和极星,提出要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集团”这一目标并不违和。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24年竟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卷”的一年,持续不断的价格战以及销量压力,把众多车企迅速“卷”入生死存亡的淘汰赛阶段。艰难的厮杀数月后,李书福在9月举办的台州车展上宣读《台州宣言》,就此拉开吉利“战略聚焦”的大收缩序幕。
出乎外界意料的是,这次战略收缩的动作如此猛烈,甚至可以说是“彻底”。如果说去年11月领克并入极氪,成立极氪汽车集团,还是吉利汽车与极氪汽车两大集团进行分工上更为明确的划分,今年5月7日,刚刚上市不满一年的极氪公告退市,并入吉利汽车的决定,则让行业内惊叹于李书福“回归一个吉利”的决心和魄力。
要完成这一使命,更离不开“人”的布局。中国经济网独家获悉,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待吉利并购极氪完成后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戴庆将向安聪慧汇报。
如果说2020年的那一次影响深远的架构调整,原吉利控股集团CFO李东辉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拉开了吉利多品牌独立运作单独上市大开资本之门的大幕,这一次安聪慧执掌吉利控股集团,则是生产制造实业本位的全面回归,也是吉利、领克、极氪等几大核心品牌如何协同作战、优势互补的关键落子。
非科班 但他可能是国内最好的汽车产品经理
1996年2月,安聪慧从湖北经济管理大学毕业便进入吉利工作,在集团审计处担任审计员。仅仅5个月后,这个来自新疆和静县年轻小伙的命运齿轮就开始转动,他调任基建工程部,很快成为了总指挥及李书福的助理。仅仅7年后,2003年12月,安聪慧出任吉利控股集团董事、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称之为初代中国汽车创业爽文男主毫不夸张,安聪慧的成长经历,也恰恰反映了第一代中国自主品牌创业英雄不问出处,敢为人先者必将收获熠熠生辉的职业生涯。
外界很难想象,拿着会计文凭的安聪慧并非汽车工程科班出身,却是吉利每一次关键战役的产品掌舵人。2009年,自主品牌都困于廉价市场之际,安聪慧带领团队推出吉利第一款品牌向上的产品帝豪EC718,拉开了吉利国民车的序幕,也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款已经更新四代,已经持续热销16年,累计销量突破400万辆的自主车型。
2015年推出博瑞、2016年再上博越,两款产品助推吉利2017年起坐上自主“一哥”的位子。与此同时,安聪慧主导与瑞典共同开发CMA平台,吉利也迈入孵化领克、架构造车的发展快车道。
如果说吉利阶段的成功,是在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风口上做了对的事。那么在吉利汽车的高光时刻卸任,孤注一掷从0到1打造极氪汽车,让吉利在高端新能源智能车领域走在了第一梯队,安聪慧真正让人们看到了最好的“产品经理”是油电全能。
无论外界怎么变化,无论台州宣言指引下多个品牌都在合并收缩,吉利、领克、极氪三大品牌始终是吉利的定海神针,合并后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战略协同的作用,从技术、供应链、成本等多方面优势互补。
虚实间 吉利闯出全球化的汽车公司班底
极氪计划退市,被认为是吉利回归造车主业的标志。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李东辉卸任吉利控股CEO后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则是吉利全面投入到汽车行业“大决战”之际,做足了以健康的资金链保驾护航的准备,这恰恰是一个成熟企业该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一些声音认为吉利过去这些年有些“飘”了,到处买买买,一下膨胀出十几个品牌,还都独立运作,造成了内部竞赛似的内部竞争,以及大量重叠资源的浪费。
以极星和莲花汽车为例,两个品牌都是走全球高端新能源车路线,也都已经在海外上市。但是在海外都卖得不错的情况下,国内因为价格高、竞争激烈等原因,销量始终上不去。但是两个品牌初期规划都很乐观,莲花在武汉建立了全球总部,极星科技也在南京设立了总部,摊子铺得太大,销量还不足以支撑,资本市场也很难买单,最终不得不母公司持续输血。
如果从纯粹的经济账角度来看,吉利这波投资是亏的,但是从吉利控股集团的全球化进程来看,经济账之外还有品牌账和发展账。
回顾吉利的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无疑是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这一步让吉利完成了从中国汽车公司向全球汽车公司的跃迁,也为吉利后续技术不断进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这一并购案的操盘手,李东辉又陆续主持了宝腾、莲花的收购以及多个品牌的独立上市,让吉利汽车在全球汽车行业树立起了“大厂”形象。
毋庸置疑,吉利是目前国际化程度最高,全球化布局最广的中国车企。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核心问题,对于大型跨国并购来说,难点不在于并购本身,而是并购完成后的融合。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不仅让沃尔沃在全球重新焕发生机开始盈利,更是一起孵化出领克、CMA平台一系列新品牌新技术,双方在创新协作中都步入了正向发展。在马来西亚,宝腾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民族品牌,吉利收购宝腾股份后,在当地打造了“产品、技术、人才、管理”全产业链输模式,成功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出海路径。
没有当年大刀阔斧的全球化进程,就没有吉利在多个国际市场生根发芽,这必然是一个大规模投入的“烧钱”过程。但是在李东辉操刀的一系列资本运作下,吉利逐步将一个个新品牌孵化成型,同时保持着整个集团的资金链健康稳定,这一波“激进发展”为吉利实现了两个大步的实质性跨越,即全球化和高端化全部上了新台阶。
大整合 一切都为了聚焦造车主业
造车是一场马拉松,造车企业更应该以百年公司为筹划长远。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成长的变化是两条关键线,企业越是壮大,调整所需的魄力和外界看来的动作就越剧烈。
自台州宣言发布以来,吉利已经进行了数轮调整,涵盖品牌整合、业务线整合、人事变动等,中国经济网统计制表如下:

还有一些涉及智驾座舱的合并以及充电等业务并入控股集团的调整表中尚未体现,但是可以看出,这场持续半年多的大调整是以最终实现聚焦造车主业为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此轮调整新进入集团管理层的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郑鑫,是凭借在电池及供应链业务上的优秀表现而被提拔。在进入吉利控股集团前,郑鑫主导的耀宁集团业务深耕汽车上游产业链,三个核心部门新能源电池研发部、智能汽车
零部件部和磷化工业务部都具备国内领先的拳头产品。新能源电池研发部的神盾电池,应用于吉利银河E5等产品。智能汽车零部件部涵盖线控底盘、智能座椅、智能车灯等供货各大主机厂。磷化工业务部收购澄星股份后,形成“新能源+化工”的协同效应。
这也充分说明在汽车产业变革时代,主机厂与供应链之间的协同效应更加明显,不再是之前单纯的甲乙方采购关系。无论是宁德时代2023至2024连续两年净利润超过500亿元,还是华为乾崑智驾与多个车企的广泛合作,都给出了核心供应链产出高价值的启示。从郑鑫进入吉利控股核心管理层也可以看出,在前端整车业务激烈厮杀的同时,全产业链的布局也从未放松,这也为吉利迅速切换回造车主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下午,吉利汽车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吉利汽车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56.7亿,同比增长264%。随着新能源盈利能力的改善及规模效应释放,第一季度,公司毛利总额大幅提升至114亿元,毛利率达15.8%。同时,极氪领克双品牌首次并表,均达成历史同期最好财务表现:极氪科技一季度总营收220亿元,整车销售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16.1%,在香港会计准则下实现盈利5.1亿元。
另据中国经济网了解到,除李东辉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吉利极氪合并完成后安聪慧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外,桂生悦仍将担任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CEO),淦家阅将出任新吉利汽车集团CEO。